黄滔(840-911),字文江,号东黄,唐兴化军莆田城内前埭(今莆田市荔城区镇海街道英龙社区英惠巷)人,乾宁二年(895)登进士第,历官四门博士、监察御史里行、充威武军节度推官,晚唐著名文学家,被誉为“福建文坛盟主”“闽中文章初祖”。

凄凄考学 淳淳为民
由于出身寒门,没有权贵推荐背书,寒窗十年、踌躇满志的黄滔在24年中,参加了20余场考试,均名落孙山,直到55岁方登进士。仕途坎坷、流离贫苦的经历使黄滔的思想与百姓相通,同情饱受连年战乱之苦的芸芸众生。这些都为他后续辅佐闽王、劝施善治打下坚实的基础。
富民为始 辅佐善治
为官期间,黄滔治国之道,富民为始,尽心辅佐王审知治闽,在福州大举兴办“四门学”,以教闽士之秀者;在各地广设庠序,搜集整理文献,使闽中教育事业逐步发展;重视农业发展,轻徭薄赋,鼓励垦荒,扩大耕地面积;兴修水利,扩浚福州西湖,建设福清祭苗墩海堤、长乐海堤、连江东湖等;重视商贸,开辟福州甘棠港,撤除关卡,免除苛税,贸易额不断扩大,增加财政收入。

审时度势 坚守太平
时四方窃据,黄滔审时度势,力劝王审知不要称帝,“宁为开门节度,不作关门天子”,保持了福建地区政治局势安定,使八闽大地在天下大乱、藩镇混战的情况下,成为全国相对安定的地区之一,独享太平,百姓能够安居乐业,地区经济文化繁荣,闽地俨然成为一方“世外桃源”,北方名士李洵、韩偓等人纷纷入闽避乱,有力推进了福建文化教育事业的发展。

笔耕不辍 能文擅诗
黄滔的诗文在一定程度上表达了晚唐多事之秋的凄凉景况,如“世乱怜官替,家贫值岁荒”“豪门腐粱肉,穷巷思糠秕”,是当时社会贫富悬殊的真实写照;“菜肠终日掇,霜鬓度年秋”“大国兵戈日,故乡饥饿年”等诗句,表现了他忧国忧民的情怀和造福人民的愿望。
他的名篇《以不贪为宝赋》还体现了廉洁奉公的思想,激励士人应以“不贪为宝”作为座右铭,涵养洁身自好、知廉耻、除贪欲、勤为民的政治品德,以清白温良之风,引导淳厚朴实的社会清风。
清嘉庆十四年(1809)进士陈池养为黄滔作赠颂诗:
赞黄御史滔
文江气骨迈儒流,人品真如百尺楼。
九郡雄藩规节将,一时名士集中州。
深山本为哀时咏,甲族翻因避世留。
此日城环前后埭,当年啸傲说沧洲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