《瓦瓯》
林兰友
翻作酒杯覆作砚,
瓦瓯蓬底元黄变。
亢图易筑总堪怜,
髯老秃翁今变面。
醉去几志东海深,
醒时犹思西山见。
弹琴种菊者何人,
千古流风于一线。
林兰友(1594-1659),初名兰支,字翰荃,号自芳,别号猗斋,随父由莆田东埔梯亭迁仙游县连江里枫亭渔街(今莆田市仙游县枫亭镇兰友社区),崇祯四年(1631)登进士第。其初授广西临桂县令,高悬明镜,惩凶除恶,政绩卓然,广受好评;后受命晋京,升任南京湖广道监察御史。

林兰友不徇乡情,曾一日忤旨三次弹劾同乡好友薛大丰,轰动朝野,由是人称“铁面御史”。
上疏直谏辨忠奸
时杨嗣昌等弄权误国,朝政日非,朝野意见纷纷。林兰友不畏权贵,上《长安五谏》以“发奸剔弊”,连续参劾张至发、薛国观、杨嗣昌、田维嘉等重臣的负国之罪,却触怒了崇祯帝。幸得黄道周、刘同升、赵士春、何楷等人上书保奏,得免重罚,贬至浙江按察司任散员。后东窗事发,杨嗣昌劣迹败露,崇祯有言“林卿有先见之明”,特旨赐恩林兰友起官光禄寺丞,后擢为南京吏部考功员外郎。
铁骨铮铮铸忠魂
崇祯十七年(1644),李自成的起义军攻破北京城,林兰友被俘。起义军软硬兼施劝其归顺,于炎夏之日,让他裸身置于石板上,任凭烈日曝晒,不让滴水润唇,历时三昼夜,林兰友仍矢志不移。他舌燥口干,股肤焦裂,日晕夜寝,神昏志明,宁死不屈。当时其同乡巨商李道得知这个消息,不惜花费巨资租得王爷马匹,投参汤巾在林兰友口鼻上,他才渐渐苏醒。
万死孤臣明忠义
明亡后,林兰友又积极投入反清复明斗争。南明弘光元年(1645),唐王朱聿键册立福州,年号“隆武”。翌年九月,清兵大举南下,南明王朝力弱势败。兰友见明祚已终,立下誓曰:“生,头不戴清朝天;死,脚不踩清朝地?!逼湫揖於萑牒5阂?5年,继续从事抗清活动。其间口粮时有不济,每遇风涛涌起,或海月朗照,林兰友常悲歌痛哭,自称“万死孤臣”,其志不为艰难困苦的环境所动摇。
南明永历十三年(清顺治十六年,1659)五月初一日,林兰友病逝福建海坛岛上,终年66岁。其遗命墓碑书“罪臣”而不写官衔。
生前身后遗忠贤
雍正年间(1723-1735),邑人祀林兰友为县学之忠义祠。乾隆五十三年(1788),奉旨赐币建祠,有司春秋致祭。咸丰十年(1860),邑民于枫亭锦屏山天王院之内立“三贤祠”以供奉林兰友,并蔡襄、陆秀夫。兰友祠今犹在,被列为县级文物?;さノ?。为了纪念这位先贤,1944年,家乡人民将枫亭渔街易名为“兰友街”,沿用至今。